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立足国内大循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张军
新华网

11月28日,由新华网主办,新华网思客、新华网浙江分公司承办的“2020新华网思客年会”在杭州举行,本次年会聚焦“中国经济的下一程:新理念 新征程 新蓝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会上发表题为“立足国内大循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节选:

“十四五”规划当中对新发展格局有了比较详细的表述,对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状况也有一些判断,我们明确地提出要走双循环发展的道路。我们作为学者应该客观地评价中国当前在全球经济当中的地位、关系。同时,我们要对未来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应该避免的一些趋势和倾向,有清醒的认识。这里面存在三个判断,这是我希望今天跟各位做分享的背景。

全球业已形成的经贸关系其实对中国更有利

以我自己的判断,我觉得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近20年时间里,全球形成的经贸关系其实对中国更有利。而不像现在有些人认为的,觉得对我们很不利。

有充分证据使得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自信。2019年麦肯锡有一个报告,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在降低,但同时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在增加。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依赖性逐步增强,这反映出中国作为一个市场,作为一个生产的供应国,作为一个资本的重要输出国,它的影响力、重要性都在上升。

比较客观地看,现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对中国可能是有抱怨的。但是这种全球化生产链、供应链相互交织的局面,不是一个国家单边可以改变的。美国罗杰斯智库今年发表了一个报告,报告中就提出要跟中国的供应链脱节,也就是他们要跟我们脱钩。最近外交部发言人讲到的“五眼联盟”国家认为,现在中国是他们最大的威胁。这次疫情让“五眼联盟”国家更加担心,他们过去几十年当中对中国依赖太多,而不是太少。但这个很难改变。

2007年以后,中国对外需求的依赖在经济总量当中的重要性在下降。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增长现在更多的是转向我们自己内部的需求。但是我们看到在这个趋势下,我们的经济增长也在下降。这值得我们反思。

西方也有一些新的说法,他们用一个很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到底全球对中国经济的哪些方面依赖得比较要命。他们提出了所谓的“关键的11个产业”,这分为两位数代码、四位数代码、六位数代码三个方面。如果看两位数代码,美国大概有两个产业符合所谓的关键产业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是指他们在产业上的进口要超过一半的份额,就是说这个行业当中一半的供应来自于中国,中国在这个行业当中的全球份额也不小于30%,这两个标准的筛选是很严格的。在六位数代码中,澳大利亚的167个六位数代码行业也符合这个。也就是说这些行业完全依赖中国,而且中国在这个行业的全球份额也是最大的。

我们在最近刚刚发表的英文论文当中,用经合组织(OECD)附加值贸易的数据库做了计算,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制成品当中,按照附加值来看,里面包含了“五眼联盟”国家乃至G7国家的附加值,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附加值当中,美国自己占10%,在G7国家当中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也就是美国自己的公司投资在中国,成为中国供应链当中非常重要的供应商,中国再把这个产品加工出口到美国。所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东西并不都是中国的东西,因为这当中有大量的中间品来自于发达国家自己甚至于美国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跟中国脱钩吗?是不能也没办法脱钩的,这是一个客观的形势。有些国家似乎觉得我们跟全球的关系很简单,我们说不跟你玩了就可以不跟你玩,可这是很难做到的。

在“2020新华网思客年会”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围绕“立足国内大循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主旨演讲。(新华网发)

正确理解“双循环”战略,避免形成经济的“内卷化”

第二,我们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这个话没错,但是要看历史的话,大国就是因为内部可循环,所以往往会形成经济的内卷化。“内卷化”这个词最近在网上特别流行,它的意思就是指“低水平的均衡”。因为大国自己跟自己玩似乎也很好。中国有足够的国内市场,就像我刚才开头讲的,一个系统如果跟全球系统完全隔离,也可以过日子,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内卷化的后果——低水平的均衡,这意味着它就不再有创新的压力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很多,那时候的日子很好过,但我们慢慢基本上就没有进步的动力了。大国容易形成内循环,但一个小的开放经济体就没办法内循环,因为自己市场内部很小。所以这点要正反两面看。印度人写了一本书叫《印度均衡》,里面也讲了这个道理。因为印度是大国,人口多,所以跟世界不发生任何关系也可以循环下去,但是发展的水平很低。我记得80年代有一些学者说过,中国历史长期以来为什么那么稳定,以至于形成所谓的超稳定结构?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于一个大国的内卷化原因造成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而言,大国反而得更加开放才可以。因为大国如果不开放的话,它就不跟外部世界交流,也就形成了另外一个循环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在理解“双循环”战略时,要充分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提“两个循环”?为什么要提“两个循环相互促进”?为什么我们的领导人要强调中国不可能闭关锁国?即便我们现在的国内市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但我们不会自己跟自己玩。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的技术如果完全自力更生,会放慢技术进步的速度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自己一个系统的话,即便我们自己能够内循环,我们的技术要完全立足在所谓的自力更生,那其实也会放慢技术进步的速度。当然这个话要看你怎么理解,并不是说我们愿意这么干。大家一定要清醒的是:中国目前还不是全球经济当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国家,我们跟发达国家之间在技术层面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过去40年、30年通过开放、双边的贸易投资,实现了快速的技术进步。我们做过测算,相对于发达国家,如果用“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话,中国每年的技术进步是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最近10年有所下降,但应该也超过2.5%。你看发达国家里的美国,因为它处在技术最前沿,所以它的技术进步只会更慢。我们可以向它学,我们有空间,我们可以引进技术,我们可以合作、投资、贸易,所以我们进步得很快。但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就1个百分点多一点。所以如果在技术有差距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就会放慢技术进步速度。

我前不久跟一个同事讨论,他是微电子学院院长,是搞芯片的,我问他我们现在自己做芯片,自己搞攻关,能解决多大的问题。他跟我讲了他的看法。他说尽管我们过去可以把原子弹、氢弹、卫星都做出来,但这跟我们今天讲的做芯片不一样。5纳米的芯片和20、30纳米的芯片在经济上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我们现在只能做的、刚刚量产的就是15纳米的芯片,可人家现在有4纳米、5纳米的芯片,这个差距在经济上有巨大的含义。这跟你有原子弹,我也有原子弹的情况是两个概念。所以我说我们不是不可以自力更生、自强自立,这是可以的。但是这意味着你处在技术追赶的重要阶段时发展速度会更慢。这是我们要非常清醒的、明确的概念。(新华网)

智库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