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美国)7月22日发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龙·阿杰姆奥卢题为《脱钩的危险》的文章称,中国政府去年打压阿里巴巴,本月又打压网约车企业滴滴出行,致使人们纷纷揣测中国技术行业的前途命运。一些人认为,中国最近的监管干预是一种合理趋势。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在争夺原本有可能被西方国家利用的数据控制权。
还有人认为,这些所作所为是让中国与美国脱钩这一总体努力的组成部分,而中美脱钩会具有重大的全球影响。尽管中美经济和战略关系持续恶化,但没有几个人认为中美对立会演变为冷战式的地缘政治对抗。美国曾经过度依赖中国,这两个经济体紧密地相互交织。现在,我们恐怕正在走向一种有着根本性不同的平衡。
特朗普致中美对立加剧
冷战时期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第一个、大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意识形态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苏联对世界的组织方式有着不同看法,而且双方都试图传播自己的愿景,有时不择手段。还有军事方面,核军备竞赛是最生动的说明。两个集团都渴望在科学、技术和经济进步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因为它们认识到这对于取得意识形态和军事优势至关重要。
虽然事实最终证明苏联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如美国成功,但他们确实取得了早期的技术-军事胜利。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给美国敲响警钟。
冷战时期之所以能形成明显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和苏联彼此脱钩。美国的投资和技术突破没有像最近几十年对中国那样自动流向苏联(除了有时候通过间谍活动)。
但现在,唐纳德·特朗普缺乏连贯性的外交导致中美敌对状态恶化,造成了现代版的冷战式对立。短短20年前还未露出端倪的意识形态裂痕如今已轮廓清晰,西方(大言不惭地)盛赞民主的种种优点,中国则充满自信地将其威权模式推向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洲和非洲。
与此同时,中国开辟了新的军事战线,包括在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当然,过去十年里经济和技术竞争不断升级,双方都认为它们在为获得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展开殊死搏斗。
一些观察人士对这种新的竞争表示欢迎,认为这将给予西方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毕竟,“卫星时刻”促使了美国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教育和新技术。如今,类似的公共政策使命也许会带来许多好处;事实上,拜登政府已经开始从中美竞争的角度制定美国投资的重点。
中美脱钩弊远远大于利
诚然,西方在冷战时期的许多成功故事有赖于苏联充当陪衬。西欧的社会民主模式被认为勉强可以替代苏联式的专制社会主义。
然而,脱钩的代价恐怕远远超出最新“卫星时刻”的潜在好处。在当今相互依存的世界,全球合作至关重要。
此外,评论人士如今倾向于淡化冷战的巨大代价。如果说西方现在倡导人权和民主——包括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之举缺乏可信度,那不仅仅是因为在一代人时间里对中东的军事干预一败涂地。在美国认为自己与苏联展开生死存亡冲突的那些年里,它推翻了伊朗(1953年)和危地马拉(1954年)的民选政府,扶持了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约瑟夫·蒙博托和智利的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等独裁者。
认为冷战促进了国际稳定的看法同样大错特错。正相反,核军备竞赛和双方都推行的边缘政策为战争奠定了基础。古巴导弹危机不是美苏两国差点走向公开冲突的仅有一次。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1983年苏联预警系统误发美国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警报时以及另外很多次,战争都曾一触即发。
当今的挑战是要实现一种和平共处模式,让互不相容的世界愿景彼此竞争,并在地缘政治和气候相关问题上进行合作。西方不应听任自己陷入冷战式陷阱。
今年1月,新冠疫情突然而至。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我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交通阻断及人流限制措施,这也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