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网8月30日发表题为《中国削减钢铁产量,但熟悉的经济压力考验其勇气》的文章称,在经济部门官员的要求下,中国钢铁产量已连续两个月下降,中国政府得以向国际社会展示其为推进气候变化应对目标和控制大宗商品市场所付出的努力。但如今经济增速放缓正考验中国政府维持相关限产举措的决心。
占全球粗钢总产量半壁江山的中国粗钢产量,在7月份创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同比降幅。早期指标显示,中国8月份粗钢产量可能再次下滑。受政府部门稽查工作以及针对全国各地钢厂的官方限制影响,中国7月份粗钢产量较5月份创下的峰值低1250万吨,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英国年度总产量的两倍。
中国向来巨大的钢铁产量时常成为全球贸易和环保紧张局势的一个焦点。
自7月中旬以来,上述钢铁限产举措已推动全球铁矿石价格下跌40%,中国由此能够一石二鸟:一方面可以在定于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之前展现政策领导力,另一方面可以证明自身有能力遏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势。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个全国性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其中给钢铁行业设置的碳达峰时间目标更早一些,为2025年前。在中国,钢铁行业是仅次于电力公用事业的第二大碳排放源。
但随着新冠疫情拖累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决策高层已开始提供一些回旋空间。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7月份消费、工业增加值和投资的增长都出现放缓。政府做出的回应是推迟实施进一步的信贷紧缩举措。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有可能出台更多支持性措施,因为政府试图防止其减排努力拖累经济稳定增长这个更重要的目标。
在谈到中国政府要平衡两方面发展的工作时,麦格理集团研究中国问题的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表示,这非常困难。他指出,削减钢铁产量是为了应对环保和铁矿石价格高昂问题,而不是针对需求放缓而采取的举措。
事实证明中国钢铁行业具有良好的韧性,每当刺激措施引发基建热潮,钢铁产量就会出现反弹;在过去15年里,中国政府偏好利用这个刺激办法来应对经济放缓。
今年1月,新冠疫情突然而至。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我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交通阻断及人流限制措施,这也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rough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