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 联系我们> 正文

2020年中国国内智库研究“新动向”

2020-12

2020-12-16 14:42·新华丝路
分享至:
作者:王健

新华丝路北京12月16日电(罗浩)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全年的表现令世界瞩目——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的交织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一份不平凡的答卷,成为全球经济阴霾中的一抹亮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以国别和区域研究为代表的国际问题智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20年初发布的全球智库排名报告显示,8家中国国内智库连续两年入选全球百强智库榜单,国内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步提升。

新华丝路经济分析师认为,2020年的国内智库更加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回应“时代之问”,履行“智库之责”,以其汇聚不同领域专业化研究的协同创新能力,在拓展公众思维及开阔眼界、提供多元化思想及研究成果等方面,愈发深刻地影响到民众、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决策与判断。

站在岁末年初的节点,回顾跌宕起伏的2020年——新华丝路按全球智库区域分布,通过大数据总结分析亚太、欧洲、美洲、非洲等各大洲的全年“热词”,带读者温习2020年热词中的“红与黑”“新生和常青”。本期年终盘点聚焦国内智库如何坚持“智慧引领转型”的高端定位,搭建多层次的“智见”矩阵。

热词盘点——“疫情冲击”挑战“国际贸易”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对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文称,世界各国需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疫情影响的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深刻研判疫情影响下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时应对挑战。专家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稳住外贸基本盘,把握疫情对外贸的短期影响,更着眼于长远的未来,把握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向,紧抓发展对外贸易的着力点。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占比是80∶20。2019年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世界贸易报告:服务贸易的未来》预测,到2040年,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占比将提升到50%。国际贸易服务化发展的趋势,对中国更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内智库专家指出,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随之而来的数字全球化,也促使国际贸易发生革命性变化。由以往有形的商品扩大到无形的数字,国际贸易交易的主要内容也由最终产品贸易、中间产品贸易向数字贸易转变。

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特聘教授卓奥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表示,从2010年开始,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随着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加剧,各国和企业都开始意识到失去一个供应商可能对整个生产链都带来风险。WTO经济学家估计,如果疫情能较快得到控制,那么贸易和生产最早在2021年就有可能恢复,回到疫情前的发展轨迹。

热词盘点——“中美之争”影响“经贸合作”

上文提到入选全球百强榜单的国内知名智库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多家智库机构对中美外交关系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温。智库专家指出,应当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有备无患。保持一定规模的经贸合作,维护金融稳定。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发表文章称,近两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和双向投资额均呈下降趋势,在高技术领域合作“脱钩”已成定局,指望经贸合作重新成为双边关系中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并不现实。但让双边经贸关系和技术合作彻底“脱钩”,并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例如,此前达成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还在执行中,双方在协议中所达成的原则共识应当保持。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指出,中国大陆的沃尔玛超市、万豪酒店、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咖啡等都是美国品牌,由中国商家在经营。保持这些品牌效应,从中借鉴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途径。

国内智库专家普遍认为,在美国即将迎来新一届政府之际,应对中美关系再出发开启新的思考与展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发表文章称,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看,中美双方政府应当抓住机会,主动作为,建立日常联系,重启高层战略对话,聚焦双边和多边议题合作,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力争实现中美关系“软着陆”。

热词盘点——“双循环”开创“主场全球化”

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减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急剧减少40%,达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缺乏韧性和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及中美经贸摩擦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中国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行的部署,引发国内外智库的广泛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指出,“双循环”和“一带一路”、中国高水平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都是对冲“中心—外围”全球化风险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表明中国超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大市场的思维,开创“主场全球化”。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全球化到了全球区域化、地方化阶段,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成员国尤其是邻居东盟、日韩循环,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相关国都是重要循环对象。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有充分证据证明,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近20年时间里,全球形成的经贸关系其实对中国更有利。麦肯锡的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在降低,但同时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却在增加。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依赖性逐步增强,这反映出中国作为一个市场,作为一个生产的供应国,作为一个资本的重要输出国,影响力、重要性都在上升。

大部分国内智库专家认为,中国从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生产国——世界工厂到最大的消费市场转变,把现在4亿中等收入群体变成2035年的8亿,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必须要以消费、内需、创新驱动,从要素投入到制度性创新转变,这是一个发展规律,所以中国提出了从参与到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思路转变。

热词盘点——“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

2020年正值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世纪疫情的“突袭”给脱贫攻坚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智库专家表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标志着全球减贫努力的重要里程碑。

监测显示,中国坚持不懈的减贫努力,使得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峰值0.491下降至2019年的0.465。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继续缩小,2019年为2.64比1,较2015年的2.73比1有所改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秦中春表示,扶贫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和历史性问题。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提高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完善和创新政策措施,从助力贫困劳动者增收入手,聚焦机会、能力、努力、权益和保障,加强公共管理服务,激励个人勤奋努力,建立解决问题的良好机制,确保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产生新问题,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政策措施的合理性,提高稀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减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中国的脱贫经验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来自美西欧的部分专家表示,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发展机构的战略制定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吸引和利用资源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减贫计划。此外,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比联合国2030年议程确定的目标提前10年实现。中国的成就释放了大量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投入到全世界更需要接受帮助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