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 研究成果> 正文

人才培养助力“一带一路”实现包容普惠发展

2019-04

2019-06-06 19:40·“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
分享至:
作者:韩晶晶

作为大学代表,我更加关注教育如何更好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也更加关注智库如何促进“一带一路”乃至全球的包容普惠共享发展。在这里,我与大家交流三点思考:

第一、“一带一路”要实现包容和普惠发展,人才培养是基础。过去数十年,中国得以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近50倍,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同样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各国应加强教育合作交流,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更多了解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精通多门语言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国智库共同提供智力支持。“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对此,各国智库产出了很多智慧成果,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国家政策制定、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模式创新。就在4月24日,中外16家智库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称赞其为各国智库加强思想对话、进行决策咨询提供了重要平台。期待各国智库能够用好这个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第三、大学有能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大学是人才、智力、文化资源融汇之地,也是智库的聚集地,在开展“一带一路”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研究和高端人文交流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以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这所已有117年历史的学府,具有鲜明的教育特色和优势。北师大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一是大力培养“一带一路”优秀人才。累计接收了来自54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留学生。2018年,北师大在珠海率先成立“一带一路”学院,基于教育特色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和培养亟需的人才。

二是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相关研究。北师大的“一带一路”学院是“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发起方智库,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咨询建议和研究报告,开发了“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数据库。

三是广泛参与人文交流。北师大连续7年主办“看中国 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每年收录“一带一路”国家青年作品近百部。北师大已经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俄罗斯、马来西亚、英国等国家创建了中文学院,我们愿意与各国大学和有关智库携手合作。(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